小麦纹枯病防治管理办法-币游国际集团
发布时间:
2022-02-11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点病,是由喙角担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一种病害。小麦纹枯病在全世界各温带小麦种植地区普遍发生,是麦区常发性病害,近年来由于受秸秆还田影响以及温度、播种量等因素的影响,在黄淮海麦区日趋严重。一般病田的发病株率10-30%,重病田块可达60-80%,特别严重的田块因病害引起的枯白穗率还可能高达20%以上。因病造成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
/ 为害症状 /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及茎杆上。小麦出苗后,根茎、叶鞘即可受害。
# 叶鞘 #
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发展呈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向内侧发展可延及茎杆,致病株的基部茎节腐烂,幼苗猝倒、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病斑常相互连结.形成云纹状花纹,中间呈淡黄褐色,周围有较明显的棕褐色环圈。
# 茎杆 #
当麦株间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也可向内侧扩展深及茎杆,引起烂茎,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在病株中部或中下部叶鞘的病斑表面产生自色霉状物,并纠集成团,颜色由淡黄色至黄褐色,逐渐变深,最后形成许多散生的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小颗粒状物,即病菌的菌核,大小为1-2毫米。菌核由少数菌丝与叶鞘组织相连,较易脱落。病菌也可以侵害根部。受害幼苗根系遭受破坏,根部呈褐色,轻病苗尚可生出新根,重病苗逐渐死亡。
/ 发病周期 /
小麦纹枯病在整个小麦生长季节都可发病,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消长出现冬前和春天小麦播种至孕穗期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小麦播种萌发后,幼苗地下部的幼根、幼芽即可受病菌侵染与为害。随着气温变化,病害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冬前发生期、返青上升期、拔节后盛发期和抽穗后稳定期4个阶段。春天麦苗返青后,天气转暖,随气温的升高,病情加快发展。小麦返青期也是防治纹枯病的最佳有利时期,这时小麦刚刚返青起身,我们可以将药剂准地确喷施到病部。若在拔节抽穗后喷施药剂,小麦长势旺盛、茎秆较高导致封行,并且喷水量较少,很难将药液喷到植株的基部。所以说,一定要在小麦返青期就进行防治,做好预防工作。
/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2.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
3.根据土地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种量,避免播种量过大,苗过密,从而降低田间湿度。
4.加强田间排灌水系统的建设,勤中耕除草,降低田间湿度。
5.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适当增施钾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
6.带有病残株的粪肥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
化学防治
针对小麦纹枯病的病害,我们推荐用药如维普®45%唑醚•戊唑醇、瑞灿®40%苯甲•吡唑酯、胜苗®30%苯甲•丙环唑、康必施®17%唑醚•氟环唑、纹虎®噻呋酰胺等,配合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酯、芸苔素,配合上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氨基酸水溶性肥料以及生物刺激素等,药剂混配顺序,叶面肥加水,加粉剂,加水分散粒剂,加悬浮剂,加微乳剂,加水剂,加可溶性液剂,加乳油,进行二次稀释,再喷施。
郑氏化工的郑氏丰®高产套餐、美珍®小麦高产套餐、小胖墩®小麦高产套餐等,这些方案对返青期的小麦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增产的效果,同时可以缓解受到春寒影响造成的小麦长势发弱,干尖、黄叶现象,具有生根壮苗,增加小麦有效分蘖,提高小麦抗逆能力。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