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由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主要为害小麦地下部分根部和茎基部1-2节处。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天线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小麦全蚀病在中国西北、华北春麦区发生普遍,北方冬麦区局部地区有发生。一般发病区产量降低20%以上,严重者产量降低50%以上。土壤肥力、耕作制度以及耕作条件等都是影响小麦全蚀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小麦全蚀病发病症状
小麦各生育时期的症状及诊断:
①幼苗分蘗期至返青拔节期:基部叶发黄,并自下而上似干旱缺肥状。苗期初生根和地下茎变灰黑色,病重时次生根局部变黑。拔节后,茎基1-2节的叶鞘内侧和病茎表面生有灰黑色的菌丝层。诊断:将变黑根剪成小段,用乳酚油封片,略加温使其透明,镜检根表如有纵向栗褐色的葡萄菌丝体,即为全蚀病株。
②抽穗灌浆期:病株变矮、褪色,生长参差不齐,叶色、穗色深浅不一,潮湿时出现基腐(基部一、二个茎节)性的“黑脚”,最后植株旱枯,行成“白穗”。剥开基部叶鞘,可见叶鞘内表皮和茎秆表面密生黑色菌丝体和菌丝结。小麦近成熟时,若土壤潮湿,病株叶鞘内表皮可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
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三黑一白”。即:
1、初生根(种子根)变灰黑;
2、根茎(地下茎)变灰黑色 ;
3、成株期基部1-2个茎节变黑,黑脚、黑膏药;
4、形成白穗。
发病周期
◆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减少,生长衰 弱,严重的枯死。
◆抽穗灌浆期:茎基部变黑腐烂愈益明显,形成典 型的黑脚症状,叶鞘易剥离,内侧和茎基表面 黑色。
防治方法
小麦全蚀病的防控,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生化防控手段,切实保护无病区安全,科学管控感病区扩展蔓延。根据小麦全蚀病的发病规律和各地防病经验,要控制病害,必须做到保护无病区,封锁零星病区,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压低老病区病情。
农业防治
轮作倒茬: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
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病区要严格控制种子外调,新的轻病区及时采取扑灭性措施,消灭发病中心,对地块实行三年以上的禁种。
化学防治
种衣拌种:用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确保小麦齐苗壮跟、健壮植株、长效保护根部不受病害侵染,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建议使用郑氏化工种衣剂碧抗®、叠彩®。
药剂防治:返青起身期可选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咯菌腈、硅噻菌胺等药剂进行防治,如胜苗®、均力克®等,二次稀释兑水喷淋小麦基部,可以适时加大用水量。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